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西京会2014]霍勇:纵观中国PCI和MI治疗三十年

作者:  霍勇   日期:2014/7/28 16:38:46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7月25~26日,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陕西西安召开。期间,中国首例冠状动脉(冠脉)介入30周年庆典大会隆重举行。借此契机,《国际循环》报道团队特在现场采访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请他讲述三十年来中国冠脉介入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

   《国际循环》:霍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国际循环》的采访。中国首例冠状动脉(冠脉)介入30周年庆典大会在本次大会期间隆重举行,回顾过去,您认为中国冠脉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哪些最显著的进展与成就?展望未来,您认为中国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之路在何方?

 

  霍勇教授:过去三十年,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首先实施规模越来越大,我们所做的病例越来越多。第二,为患者解决了很多问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其生活质量。第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确实有效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但是,与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回顾介入治疗发展的三十年,我们也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更多、更好地实施急诊PCI并将其应用于更危重的患者?目前来说,我们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实施PCI治疗的比例非常高,以后则需要减少对这部分患者实施PCI治疗。另外,介入治疗还存在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普及的问题。尽管现在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但目前我们介入治疗的规范化还不到位。更重要的是,我认为介入治疗还面对如何长远发展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适宜技术应用真正应用到基层。从目前的规划来说,可能目前来说一些县医院及小的市医院可能还不一定非要开展介入治疗。但客观来说,一个县级医院的服务人数起码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在欧美国家,30万人口的区域就一定有心血管专科医院,都应该有介入治疗条件。而在我们国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介入治疗的基础还应该更好地普及到基层。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国际循环》:过去几年间,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网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未来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该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应如何实现速度与质量间的平衡?
 
  霍勇教授:在过去三十年,中国非常注重和突出如何采用冠心病介入治疗那些最能从中受益的患者。众所周知,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几乎不能为患者带来很多临床获益。那如何将冠脉介入治疗更多应用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这显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方面,中国做得也不够。其根源在于,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院内ST段心肌梗死救治比例仍然很低,仅为30%~40%,有高达60%~70%未能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从社会层面上讲,情况更不容易乐观。如果中国一年有60万心肌梗死患者的话,只有5万例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高达95%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因此,我们需要开展大量工作,从政府层面进行合理规划、建立救治体系,积极进行社会宣传,并加强医院内救治能力并在术后对患者采取经济有效的后续干预手段,进而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医生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即救治环节,如何实现急救体系与医院的连接问题也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现在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我们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从学会的角度出发,推动胸痛中心的建设,首先提高医院救治ST段心肌梗死的能力。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相信随着我国总体医改进程的不断发展,对急救体系尤其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将会得到更大改进。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徐竞鸥



冠状动脉PCIST段抬高心肌梗死普及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